王大司马①母魏夫人性甚严正王在湓城为三千人将年逾四十少不如意
王大司马①母魏夫人,性甚严正。王在湓城,为三千人将,年逾四十,少不如意,犹捶挞之,故能成其勋业。
那些不能好好教育子女的人,也不是存心要把子女陷入罪恶之中;只不过是不愿意让子女因为自己的责骂而脸色不好看,不忍心责打子女,让他们皮肉受苦而已。我们用人生病来做个比喻,人生病的时候难道会不用汤药、针灸、艾灸来进行救治吗?我们反过来想想那些勤于督促训导孩子的人,难道他们愿意虐待自己的亲生骨肉吗?那实在是不得已才这样做的啊!
大司马王僧辩的母亲魏太夫人,她的品性很严正。王僧辩在湓城担任重要的军职,当时他已经四十多岁了,但是他稍微做的不对,魏太夫人还是要责打他,这样才帮助王僧辩最终建立起自己的功业。王大司马:即王僧辩。南朝梁祁人,孝元帝时任大都督,累功至太尉。
常言道:慈母多败儿。魏老夫人则是严母的代表,这种严是基于她知书守礼的智慧,所以她的棍棒下面能成就儿子的一番伟业。
【11】梁元帝时,有一学士,聪敏有才,少为父所宠,失于教义。一言之是,遍于行路①,终年誉之;一行之非,掩藏文饰,冀其自改。年登婚宦,暴慢日滋,竟以语言不择,为周逖抽肠衅鼓云。然则爱而不教,适所以害之也。《传》称:“鸤鸠②之养其子,朝从上下,暮从下上,平均如一。”至于人,或不能然。《记》曰:“父之于子也,亲贤而下无能。”使其所亲果贤也,所下果无能也,则善矣。其溺于私爱者,往往亲其无能,而下其贤,则祸乱由此而兴矣。
梁元帝的时候有一个士人,他从小就聪慧敏捷有才能,很受父亲宠爱,因此家里没有很好地教育他。他只要有一句话说得有点理,他父亲一年到头逢人就夸奖他;要是有一件事做错了,他父亲就百般为他掩饰,希望他自己慢慢改正。后来他长大结婚做官以后,待人的态度日益粗暴傲慢,最后竟然因为讲话太过随便,而被周逖开膛破肚作为祭鼓的牺牲了。这样看来,如果家长对子女一味溺爱,而不懂得去教育他,这恰恰是害了孩子的。《毛传》说:“鸤鸠鸟在喂养孩子的时候,早晨的时候从上往下,晚上的时候从下往上,始终做到平等对待。”但是人反倒不能这样。《礼记》说:“父亲对于子女,一般都是偏爱那些有聪明才干的,而对于没有才能的就不太喜欢。”假如所偏爱的确实是德才兼备,不喜欢的确实是无能,那还没什么问题。然而,那些陷溺于狭隘的私爱中的父亲,往往会偏爱那些无能的子女,而疏远那些德才兼备的子女,那么家里的祸乱也就从这里开始了。行路:行路的人。鸤鸠:布谷鸟。
这个父亲以为自己很会教人。夸奖孩子,在今天看来是所谓的鼓励教育或赏识教育一类,这是鼓励父母在教育的过程中善于发现子女的闪光点。在某种意义上,这是有道理的。但它必须在一种“恩威并济”的状态下,并且这些“闪光点”是真正的闪光点。小孩子要去鼓励他,但是涉及一些做人做事的原则时又要给他立定规则,如果胡乱夸耀他,就会让他生出“矜”心,这是要不得的。单纯的棍棒出孝子,与单纯的鼓励出才子,都会有所偏颇,应该在两者之间取得一个平衡,当奖则奖,当罚则罚。
【12】《颜氏家训》曰:“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①者亦当矜怜②。有偏宠者,虽欲以厚之,更所以祸之。”共叔之死,母实为之;赵王之戮,父实使之。刘表之倾宗覆族,袁绍之地裂兵亡,可谓灵龟明鉴。此通论也。
《颜氏家训》说:“人们爱自己的子女,很少能做到没有偏爱。从古至今,这种偏爱所带来的弊端太多了。那些聪慧懂事的孩子自然讨人喜爱,但是那些调皮鲁钝的孩子也应该去怜爱他们。那些受偏爱的孩子,虽然父母是想让他们更好,但事实上却害了他。”共叔的死,实际上就是因为他母亲太过宠爱造成的;赵王的死,也是他父亲太过宠爱的结果;刘表和袁绍最终家破人亡,都可以作为前车之鉴。这都是具有普遍性的道理呀!顽鲁:愚顽鲁钝,愚蠢笨拙。矜怜:怜悯爱惜。
亲爱自己的子女,应当有一颗不偏不倚的公心。孩子的心是敏感的,他们很容易感受到父母爱的偏倚,尽管很多时候并不是父母有意为之。特别是国家放开二胎政策后,在决定怀二胎之前,最好能让现在的孩子参与到这个家庭决定中,对他的心理进行抚慰、按摩,得到孩子的支持。而对于那些已经有多个小孩的家庭来讲,年长的哥哥姐姐当然应该承担起照顾弟弟妹妹的责任。但这是对年长的子女来讲的,父母亲不能够因此而忽视年长的子女,相反,应该适时倾注多一些的关爱在他们身上。可是父母亲总是因为他们年长而认为他们不需要爱,这往往会给他们带来不好的心理感受,也容易造成家庭之间的不和睦。
- 当钢琴老师需要考什么证[图]
- 面试三大必考点流出(内含答案版)[图]
- 财务助理潜力有多大,就业发展该如何走?[图]
- 想办理成都人才落户?要先了解政策哦![图]
- 职场中该如何防小人?[图]
- 美疗师是做什么的[图]
- 产品开发是做什么的[图]
- excel如何批量对齐文本[图]
- 如果找准自我定位?怎样一步步梳理个人经历?[图]
- 面试官较看重你的哪些表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