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信中说“先生说‘修养要在事上磨炼’一天之内不管有事没事只一
你信中说:“先生说‘修养要在事上磨炼’,一天之内不管有事没事,只一心一意地培养本体。如果遇到事情有所感触,或自己动了念头,心中既然有了感觉,怎么能说无事呢?但是根据具体情况聚精会神地思考一会儿,大致上觉得事理应当这样,只是看作没有什么事一样,尽我们的本心罢了。然而仍然有事情处理得好与不好,这是为什么?又或许是事情太多了,需要分出先后顺序来处理,每每因为我的才智不足,就会被事情所困惑,即使强打起精神也会觉得疲惫不堪。遇到这种情况,难免要经常退下来反省,宁肯不做事情,也不能不培养本体。这样做对不对?”
所说的功夫,就你的天分上来说就是这样,但是难免还有些出入。凡是做学问,一辈子也就为这一件事,从少到老,从早到晚,不管有事没事,只要做这一件事就行了,这就是“必有事焉”。如果说“宁肯不做事,也不能不培养本体”,就是尚且把做事与培养本体看作两件事了。孟子说“必有事焉而勿忘勿助”,有事情发生,只要尽我们的本心上的良知去处理就行了,这就是“忠恕违道不远”。凡是处理事情有好有不好,以及有困扰和混沌的担心,都是被毁誉得失所牵累,不能真正地致自己的良知罢了。如果能真正地致良知,然后就会发现平时所谓处理得好的事情未必就是好的,处理得不好的,却恐怕正是被毁誉得失所牵累而自己丢掉了良知吧!
来书云:“致知之说,春间再承诲益,已颇知用力,觉得比旧尤为简易。但鄙心则谓与初学言之,还须带格物意思,使之知下手处。本来致知格物一并下,但在初学未知下手用功,还说与格物,方晓得致知。”云云。
格物是致知功夫,知得致知便已知得格物。若是未知格物,则是致知功夫亦未尝知也。近有一书与友人,论此颇悉,今往一通,细观之当自见矣。
你信中说:“关于致知的学说,春天承蒙你再次教诲,已经深知在何处用功,觉得比以前尤为简单了。但是我心中则认为对于初学的人来说,还必须加上格物的内容,让他们知道从哪里下手。本来致知和格物就是一体的,但在初学者还不知道从何处下手用功,还是先说格物,这样才能懂得致知。”
格物是致知的功夫,知道致知就已经知道了格物。如果不知道格物,那么是致知的功夫还不曾弄明白。最近写了一封信给朋友,详细讨论了这个问题,现在也给你寄去,你仔细看看自然会明白。
来书云:“今之为朱、陆之辨者尚未已,每对朋友言,正学不明已久,且不须枉费心力为朱、陆争是非。只依先生立志二字点化人,若其人果能辨得此志来,决意要知此学,已是大段明白了。朱、陆虽不辨,彼自能觉得。又尝见朋友中见有人议先生之言者,辄为动气。昔在朱、陆二先生,所以遗后世纷纷之议者,亦见二先生功夫有未纯熟,分明亦有动气之病,若明道则无此矣。观其与吴涉礼论介甫者之学云:‘为我尽达诸介甫,不有益于他,必有益于我也。’也气象何等从容!尝见先生与人书3中亦引此言,愿朋友皆如此。如何?”
此节议论得极是极是。愿道通遍以告于同志,各自且论自己是非,莫论朱、陆是非也。以言语谤人,其谤浅,若自己不能身体实践,而徒入耳出口,呶呶度日,是以身谤也,其谤深矣。凡今天下之论议我者,苟能取以为善,皆是砥砺切磋我也,则在我无非警惕修省进德之地矣。昔人谓“攻吾之短者是吾师”4,师又可恶乎?
所介甫:王安石(公元者0也者—者086年),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进士,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神宗时为相,曾推行变法。也 “为我”三句:意为请替我向介甫先生转达我的全部观点,如果对他没有益处,则一定对我有益。语出《河南程氏遗书》卷一。3 与人书:指《答汪石潭内翰书》,见《王阳明全集》卷四。4 攻吾之短者是吾师:语出《荀子·修身篇》“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
你信中说:“现在为朱熹、陆九渊争辩的人还很多。我常常对朋友说,圣学不昌明已经很久了,姑且不必再枉费心机争辩朱熹、陆九渊谁是谁非了。只依据先生立志两个字来点化人,如果这个人果真能辨别出这个志向来,决心要知道圣学,那么他已经大致上算明白了。即使不去争辩朱陆二人谁是谁非,他自己也能感觉得到。我也曾经看到,朋友中有人一听到别人议论先生就很生气。以前朱陆两位先生之所以给后世留下了很多争议,可见二位先生的功夫还不纯熟,分明有意气用事的毛病。像程颢先生就没有这样的毛病。他同吴师礼谈论王安石的时候说:‘请替我向介甫先生转达我的全部观点,如果对他没有益处,则一定对我有益。’气度是何等的宽广啊!我曾经看到先生给别人的信中也引用了这句话,希望朋友们都能这样。是吗?”
你这段话说得太对了。希望你告诉所有志同道合的人,各自反省自己的过错,不要谈论朱陆二人的是与非。用言语诽谤别人,这种诽谤是肤浅的表现,如果自己不能亲身实践,而只是从耳朵进又马上从嘴巴出,整天嘀嘀咕咕,就是自己在诽谤自己,这种诽谤是很厉害的。凡是现在议论我的世人,如果能从中获得益处,那他们就是在跟我切磋磨砺,那么对我来说无非是更加警惕反省自己、增进品德的地方。荀子说“攻击我的短处的人是我的老师”,老师还有什么可恶的吗?
来书云:“有引程子‘人生而静,以上不容说,才说性便已不是性’者。何故不容说?何故不是性?晦庵答云:‘不容说者,未有性之可言;不是性者,已不能无气质之杂矣。’二先生之言皆未能晓,每看书至此辄为一惑,请问。”
“生之谓性”也,生字即是气字,犹言“气即是性”也。气即是性,“人生而静,以上不容说”,才说“气即是性”,即已落在一边,不是性之本原矣。孟子性善,是从本原上说。然性善之端须在气上始见得,若无气亦无可见矣。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即是气。程子谓:“论性不论气,不备;论气不论性,不明。”亦是为学者各认一边,只得如此说。若见得自性明白时,气即是性,性即是气,原无性气之可分也。
- 耳朵看相面不见耳的人性格及运势[图]
- 策云仁者得法师谁?曰我听方等经论各有师承后于《维摩经》悟佛心[图]
- 彘(zhì)猪瘗(yì)埋 糈(xǔ)祭祀用的精米[图]
- 夫人之相与俯仰 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图]
- 北宋公元 年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北宋宋太祖赵匡胤即位后“首[图]
- 【品评】,《秦风·蒹葭》一诗的主题学者们看法分歧甚大其实本诗[图]
- 亮平生不曾会说人是非唐与正乃见疑相谮真足当田光之死矣然困穷之[图]
- 明令德成于善德相助休喜戚忧被文禀受文德相德有正、端、成、慎四[图]
- 寻续后来良知之学不再彰明天下的人运用自己的私智相互倾轧于是人[图]
- 清平乐,晏几道留人不住醉解兰舟去一棹碧涛春水路过尽晓莺啼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