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为天理之节文人事之仪则”周公为了政权的巩固根据夏、商两代
“礼为天理之节文,人事之仪则。”周公为了政权的巩固,根据夏、商两代治理国家的经验、教训,以及周人先祖以德治国的方略,修订了礼法,制订了各项制度,完善、确定了繁盛奴隶制社会的宗法制、分封制、世袭制等,被称为“周礼”或“周公之典”,从而将周朝的统治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成为后人效法的成例。
周公送儿子伯禽去鲁国就任时,嘱咐儿子一定要谨慎治国,谦虚做人。他礼贤下士,常常“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还犹恐失去天下贤才。他还把治理国家的经验和方法刻写下来,命人背着走在伯禽的前面,让儿子边走边学。
周公一生谨慎,为国事日夜操劳,从没有片刻松懈,为周王朝的统治和长治久安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人民是国家的根本
许有壬(公元者也87—者364年),字可用,元代汤阴(今河南省汤阴县)人。延祜二年进士。授同知辽州事。至正中累官集贤大学士。改枢密院副使,拜中书左丞。自仁宗至顺帝,历事七朝,辅政五十年,遇国家大事,无不尽言,“明辨力诤,不知有死生利害”。谥“文忠”。善笔札,工辞章,著有《至正集》《圭塘小稿》。
英宗至治年间,许有壬任江南行台监察御史。他巡视广东时,发现广东道廉访司副使哈只和蔡衍二人营私舞弊,“黩货无厌”,便立即弹劾,将其罢免。
泰定元年,许有壬任中议大夫,很快又改任中书左司员外郎。这年京师一带发生大灾荒,粮食无收,百姓因饥饿而死的很多。许有壬请求朝廷立即给予赈济。有人反对说:“你用心善良,提议虽然很好,只是救济了灾民,亏损了国家,国库空虚怎么办?”许有壬说:“你说的不对。国家和人民本是一体,人民是国家的根本,哪有救济了灾民而亏损了国家的道理。有人民才有国家,没有人民国家又如何能够存在呢?”许有壬坚持自己的意见,经丞相转奏皇上,于是批准调拨国库粮食四十万斛赈济灾民。很多人因此保住了性命。
《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峻命不易。”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殷之未丧师……峻命不易。]引自《诗经·大雅·文王》。师:民众。配:符合。仪:宜。监:鉴戒。峻:大。不易:不容易保有。
《诗经》说:“殷朝没有丧失民心的时候,还是符合上天的旨意的。因此应当以殷朝为鉴,努力固守天命不被替代。”就是说,得到民心拥戴就能得到国家政权,失去民心所向就会失去国家权力。
朱子说:“其为天下君,而对乎上帝也。”又说:“有天下者,能存此心而不失,则所以絜矩而与民同欲者,自不能已矣。”
得民心者得天下
古之圣贤,必敬天,必畏民。敬天是敬畏天命变换,畏民是敬畏民心向背。
- 耳朵看相面不见耳的人性格及运势[图]
- 策云仁者得法师谁?曰我听方等经论各有师承后于《维摩经》悟佛心[图]
- 彘(zhì)猪瘗(yì)埋 糈(xǔ)祭祀用的精米[图]
- 夫人之相与俯仰 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图]
- 北宋公元 年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北宋宋太祖赵匡胤即位后“首[图]
- 【品评】,《秦风·蒹葭》一诗的主题学者们看法分歧甚大其实本诗[图]
- 亮平生不曾会说人是非唐与正乃见疑相谮真足当田光之死矣然困穷之[图]
- 明令德成于善德相助休喜戚忧被文禀受文德相德有正、端、成、慎四[图]
- 寻续后来良知之学不再彰明天下的人运用自己的私智相互倾轧于是人[图]
- 清平乐,晏几道留人不住醉解兰舟去一棹碧涛春水路过尽晓莺啼处,[图]